新電商平臺頻頻“涼涼” 專家:資金分賬管理刻不容緩
北京8月27日訊 近日,不少新電商平臺傳出暴雷消息。7月初,同程生活宣布申請破產,上千家供應商集體“討債”,拖欠金額達2億以上。隨后,社交電商平臺貝店也被曝光遭近千家供應商維權、資金鏈斷裂、欠款超億元。
緣何曾經紅極一時的平臺們頻頻暴雷?在業內人士看來,其主要原因是行業在快速發展中,缺乏安全有效的資金監管,這從貝店的資金鏈運作模式中可見一斑。
據媒體報道,貝店合作前商家透露,貝店作為第三方平臺,客戶在貝店下單后,錢款先存放在貝店平臺內,“需要15至20個工作日的時間,商家才可提現。”部分商家也表示,每次結算只會結一定數額的盈利,具體的款項結算金額都是由貝店“說了算”,“而且會經常出現有單子被漏結的問題。”
無獨有偶,同程生活的回款時間也由一周拉長至一個月,壓力由此被傳導給了供應商。
先代收用戶資金,再結算給供應商,這一模式似乎成為了很多平臺的“共識”。也正因此,平臺的資金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當平臺收取客戶資金后平臺賬戶上留存的這筆資金,銀行也沒有對這部分資金實行監管,這無異于‘裸奔’,資金安全將成為一顆‘定時炸彈’。”有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行業的高速發展,必定需要在監管的規范下,從野蠻生長逐步回歸理性,實現合規運營。那么作為電商平臺,該如何保證資金的有效監管?
“消費者購物支付的費用,因為絕大部分是供應商貨款,所以應保存在平臺賬上共同監管,約定好各自權限,或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賬上,平臺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挪用這筆資金。” 北京工商大學商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子商務法起草專家呂來明教授建議,“這樣才能回歸到正常的商業邏輯,也解決了供應商和平臺之間的矛盾。由此,也不會因為供應商挪用貨款,出現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
在呂來明看來,實行有效的資金監管有力的規制平臺的壟斷行為,可以讓更多的市場主體能夠得到公平的營商環境,促進了經濟的活躍與創新。
同時,呂來明也指出,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通過規避電商平臺形成“資金池”,使平臺無法挪用供應商貨款,并加快建立資金分賬與監管的行業規范與標準,讓電商平臺代為收取的資金分賬和監管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促進平臺和供應商之間形成更健康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