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市場監管局“互聯網+明廚亮灶” 食品安全智慧監管案例
一、實際案例概況
(一)實施背景
1.政策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同時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發展目標,作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戰略部署。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我省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數字強省”建設重大突破。
《數字日照暨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規劃(2020—2023年)》中提出:“推動市場監管數字化建設,提升市場監管智慧化水平。建設智慧監管一體化服務管理平臺,部署覆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市場監管部門網絡系統,依托三級網絡系統,匯聚多部門監管相關業務數據,構建市場監管大數據平臺,建設日常監管、行政執法、公共服務、監管輔助、輿情管理、決策支持等應用系統。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建立整合市場監管執法信息平臺,實現執法全程可留痕可追溯。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監督執法,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
2.現實背景
2019年市場監管機構改革后,整合了原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管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價格監督檢查等部門職責,短期內面臨人少事多、專業化能力不足的困難。尤其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隨著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有粗放、落后的監管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監管需求,亟需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監管能力。
(二)案例簡介
近年來,日照市市場監管局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國家、省市場監管系統智慧監管一體化建設總體布局下,圍繞數字治理、網絡賦能,堅持將市場監管效能提升與解決好雙循環堵點、改革難點、發展短板、民生煩點結合起來,立足打造覆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市場監管部門的智慧監管網絡,在日照高新區試點開展“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建設。搭建融日常監管、行政執法、公共服務、監管輔助、輿情管理、決策支持等應用系統為一體的智慧監管平臺,促進監管提效、主體自律、風險管控、公眾參與實現“四到位”。緩解了基層人少事多的監管矛盾,初步打開了基層市場治理新格局。
二、實踐案例具體做法
(一)案例詳情
1.建立“一庫”,推動監管數據化。以“全面、準確、動態”為標準繪制轄區重點食品經營主體的“全息畫像”。一是多方位歸集市場主體數據。將登記、經營、監管等各方面信息統一采集、匯總,通過平臺數據比對及現場核查等方式,對數據真實性進行甄別,確保歸集數據準確無誤。二是數據實時動態更新。后臺可設定自動提示功能,督促入駐單位及時更新證照、自查情況等信息,確保數據實時維護,實現對市場主體信息的動態跟蹤和精準掌握。三是數據搜索精準匹配。監管人員通過平臺數據庫可以快速鎖定每一家酒店、每一處后廚、每一臺設備、每一名從業人員,實現問題精準鎖定、靶向監管。目前,平臺對高新區學校(幼兒園)食堂、中央廚房、大中型餐飲等重點餐飲單位的覆蓋率達到100%。
2.打造“兩圖”,推動監管精細化。推動實現監管“智能化”與“網格化”相融合。一是打造市場主體分布地圖。實地核對市場主體地理位置,在電子地圖上精準標定經緯度。劃分監管網格,明確監管人和監管職責。一張地圖可以展示轄區所有重點餐飲單位的分布情況和相應的監管人員,實現“掛圖作戰、掛圖督戰”。二是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圖。通過綜合行業風險、主體規模、自查落實、巡檢結果等數據,對市場主體進行分級分類,在地圖上以“A、B、C”標注其風險登記。對運行好、風險低的企業降低檢查頻次,以線上巡查為主;對運行差、風險高的企業加大監管力度和頻率,避免“安全隱患”演變成“安全問題”。
3.開通“三方端口”,推動治理多元化。一是開通監管人員實時監管端口。監管人員可通過平臺“明廚亮灶、AI抓拍、動態分析、智能預警”等模塊開展線上巡查,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同時可通過手機APP完成電子檢查表格的錄入、告知、公示和整改反饋,實現跟進巡查、閉環治理。二是開通經營主體動態自查端口。監管人員通過平臺遠程發布自查任務,商戶通過“查安康”APP“五定”(定時、定位、定人、定景、定事)防偽技術進行自查自糾,平臺自動將自查結果同步到數據云,無法篡改,自查全面透明、確保問題發現整改到位。通過日查、周檢、月調度,增強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提升經營主體管理水平。三是開通公眾參與監督端口。開發智慧監管平臺公眾端“查安康”APP,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張貼“一店一碼”,方便消費者掃碼查看經營者信用信息、后廚實時畫面、設備基本信息、入駐商戶的經營許可、人員證件、索證索票、安全制度、監管巡查等情況。開通“直通負責人”“用戶評價”等板塊,開展在線投訴咨詢、公開評價反饋,使消費者成為監督員,充分發揮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的作用。
(二)實施效果
1.風險辨識更加清晰。通過以問題導向運用智慧監管手段排查風險隱患,可以在兼顧時效和高效的同時確保問題整改落實到位。以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監管為例,依托智慧監管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系統會根據現場檢查結果、自查落實情況、后廚監控在線時長、物聯網設備運轉情況、公眾評價打分等數據自動生成食安指數和區域內排名。監管人員參考指數排名對餐飲單位實施分類定級管理,改變了以往粗放的監管模式,顯著提升了基層監管部門的風險識別和預警能力,為精準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和探索實施預防性監管打下基礎。
2.部門監管更加有效。通過智慧監管,實現了監管資源與力量的優化配置,監管覆蓋范圍和時段更加完整,通過遠程監測替代人力巡查,通過數據分析替代人工統計,節約了監管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監管人員在現場檢查中通過手機APP填寫電子檢查文書,商戶掃描整改二維碼就能查看存在問題,自助上傳整改后的照片、視頻,監管人員只需在后臺審核即可完成復查。將原來需要多次上門才能完成的閉環監管,縮減為一次上門、數據跑腿。同時相關數據全部在線留痕、自動統計,能夠根據需要導出匯總表格,在提高工作質量的同時,有效緩解了基層監管人員不足的困境。
3.主體自律更加到位。通過“五定防偽技術”和“線上問題整改”,能準確反映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真實情況,讓監管對象準確認清問題和差距,明確整改方向,實現誠信自律經營。同時平臺上線“食安資訊”、“培訓考試”模塊,運用“人臉抓拍識別”確保學習時長,使從業人員“真聽、真看、真學”,有效掌握經營所需的食品安全知識。以學校食堂為例,校長作為校園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對學校食堂的安全管理負總責,但即使校長再重視食品安全工作,也無法隨時緊盯食堂管理。運用智慧監管后,校長可以隨時拿出手機查看食堂內部的運行畫面,并且了解進貨查驗、清洗消毒、食品留樣等關鍵環節的落實情況,智慧監管已經成為幫助其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的有效工具。
4.公眾參與更加便捷。商戶通過平臺公示自身證照信息、后廚視頻、食安指數,展示食品安全的真實狀況,為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管理更規范的門店消費提供參考;消費者通過在線反饋、公開評價,真實表達對食品衛生、服務水平的看法,點贊與差評都將影響食安指數變化,倒逼經營主體加強自律,提升安全水平;監管部門通過后臺跟蹤查看消費者的意見和商家的反饋,及時發現違法違規問題并跟進處置。實現了監管部門、食品商戶、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從根本處入手,改變少數人管多數人的現狀,開創多數人管少數人的局面,打造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新格局。
三、實踐案例創新點及建議
(一)案例實施的創新點
1.五定自查督促主體自律。商戶通過“五定”(定時、定位、定人、定景、定事)防偽技術進行自查自糾,平臺自動將自查結果同步到數據云,無法篡改,自查全面透明、確保問題發現整改到位。通過日查、周檢、月調度,增強市場主體自律意識,提升經營主體管理水平。
2.三方合作降低推廣阻力。為解決在推廣過程中商戶購買攝像頭等硬件的資金問題,日照高新區市場監管分局與中國農業銀行日照分行、北京金和網絡公司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互利共贏”的合作原則,形成由農業銀行提供資金支持、金和網絡提供技術支持、市場監管分局負責推廣入駐的共建共贏合作新模式,實現商戶“零成本入駐”,有效降低平臺推廣的阻力。
3.優化提升促進平臺發展。平臺自2020年5月試點運行以來,不斷收集監管人員、入駐商戶、消費者的意見建議,并結合積累的監管數據進行分析研判,不斷優化系統、完善功能。在日照高新區試點開展智慧監管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食安高新”智慧監管平臺于2020年12月更名為“食安日照”,實現了從區級試點到市域推廣的跨越;2021年1月,在增加藥品監管、特種設備監管等板塊后,平臺升級上線“日照市場監管”監管端APP,同時將商戶端、公眾端并入全國性社會共治軟件“查安康”,涵蓋多領域、覆蓋多群體的綜合性智慧監管系統已初步形成。
(二)推廣價值
通過運用“互聯網+名廚亮灶”智慧監管手段,破解了食品安全監管數據分散不清、公眾參與不高、責任落實不暢等痛點問題,補齊了人工監管成本高、效率低,難以實時監管的短板。變被動監管為主動預警,初步實現海量數據“一庫聚合”、企業畫像“一屏呈現”、風險預警“一圖可知”、日常監管“一機掌握”,實地檢查項目減少70%,實地檢查時間減少60%。實現信息透明化、自查規范化、監管智能化、維權便捷化、監督多元化,形成監管部門、食品商戶、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從根本處入手,改變少數人管多數人的現狀,開創多數人管少數人的局面,打造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新格局。入駐商戶的整體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提升,得到了消費者和廣大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對市場監管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