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2500萬輛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浙江有新動作!
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大部分市民綠色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目前,浙江在冊登記的電動自行車約有2500萬輛,平均每戶家庭就有1輛。
近三年來,浙江因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死亡事故占比30%以上,消防安全事故1800余起,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在10月20日舉行的全省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工作部署會上,“浙江e行在線”正式上線。
該系統從生產、銷售、登記、騎行、充停、維修、回收七個環節入手,構建混合編碼、標配銷售、合體登記、文明騎行、規范充停、誠信維修、閉環回收七大核心應用場景,打通了公安、消防、環保、交通、住建等10多個系統,集成了22項業務,匯集了上千萬條數據,實現電動自行車全生命周期的全鏈條閉環管理。為全國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提供了“浙江樣板”。
生產環節打造“混合編碼”應用場景
基于“浙品碼”信息管理系統,以車架號、蓄電池序列號為唯一性標識,車輛、電池生產企業對合格產品進行賦碼,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構建“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數字化監管追溯鏈。
銷售環節打造“標配銷售”應用場景
銷售主體將銷售的電動自行車和蓄電池在入庫和出庫環節實施掃碼管理,確保銷售的車輛、電池符合國家標準和CCC強制性認證要求,有效防止“道具電池”現象。
登記環節打造“合體登記”應用場景
實現浙江省非機動車登記管理與“浙品碼”系統互聯互通,公安交管部門掃碼對車輛、蓄電池實物進行一致性核驗,發放“碼牌合一”的新型數字化車牌,實現車輛、電池、所有人信息“一碼知全貌”。
騎行環節打造“文明騎行”應用場景
基于衛星定位系統或無源RFID等物聯感知技術,結合“電子警察”,實現闖紅燈、騎快車道、逆行、不戴頭盔、停車越線等多種違法的精準監測和數據采集,并通過現場勸導、平臺宣傳教育等方式有效規范騎行行為。
充停環節打造“規范充停”應用場景
與消防救援部門實現數據對接,全面掌握電動自行車集中充停點情況;通過接入智慧充電、共享換電數據,及時感知充電風險隱患,有效預警處置,構建智能化、物聯化安全充停新模式。
維修環節打造“誠信維修”應用場景
整合全省維修點數據資源,提供“維修導航”服務,方便消費者快捷查詢、就近維修;引導維修點開展線上誠信承諾,及時上傳電池更換信息,嚴管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等行為。
回收環節打造“閉環回收”應用場景
建立完善回收網點,規范回收處置行為。回收網點通過“浙江e行在線”上傳淘汰電動自行車、池、牌的信息,與公安交管部門同步數據,實現車輛注銷、資源回收閉環管理。
據了解,浙江現有電動自行車強制性產品認證獲證企業74家,約占全國總量的10%;電動自行車用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20余家,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5%;鋰電池生產企業30余家,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
系統自10月8日試運行以來,已有200余家企業生產的526309輛電動自行車實施賦碼,67家企業生產的711278個蓄電池實施賦碼。累計發放“碼牌合一”的數字化車牌126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