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公英”呂朋儒:凝聚“青”力量,守護食品安全
中國品牌與防偽雜志/中國品牌質量網訊 (本刊通訊員 南京市浦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汪昊 ) 今年暑假,南京工業大學舉行首屆畢業季學生社區龍蝦節,20多家南京特色小吃,開啟了畢業季熱辣滾燙的舌尖之旅。學生們大快朵頤的同時,一群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頗為引人注目。他們是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學生,也是食品安全志愿者,正在為各類小吃進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呂朋儒就是其中之一。
發揮專業所長,開展志愿服務
食品安全是專業性強的領域,例如拗口的化學名詞,一般人讀通順都吃力,至于明白其用途、安全劑量,能夠與類似物質作出區別的人就更少了。而來自食品與輕工學院的大學生相關知識較為豐富,開展食安志愿服務有著天然的專業優勢。
以農藥殘留檢測為例。“不僅要同時進行多種農藥的檢測,還追求現場速檢。這就要求具備材料、生物、化學等領域的知識,提高綜合研判能力。”呂朋儒說道。
在監管部門以及老師的指導下,呂朋儒經常和同學們來到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江蘇科技館,擔任起“科普小講師”,通過開展食品趣味實驗,幫助市民了解瓜果蔬菜以及食用搭配禁忌;深入小學、幼兒園,結合《食品營養學》《食品微生物學》等學科背景,給孩子和家長們介紹實驗中的食品和化學知識;在學院的實踐基地,協助菜農的瓜果蔬菜檢測農殘,幫助他們理性看待農殘問題……
不同主題的志愿服務,增進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促進了孩子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展現了食品安全相關專業領域學子的活力和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能更好地向公眾普及食品安全與營養知識。”呂朋儒說道,例如,用二硝基水楊酸法檢測現采葡萄的含糖量,用考馬斯亮藍法檢測水果中是否會含有蛋白質……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學以致用,敢于創新,更好地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貢獻青春力量。
“我感覺食品安全志愿服務就是傳遞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紐帶和橋梁,以點帶面,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志愿服務工作讓呂朋儒頗有感觸。
強化知識普及,覆蓋“一老一小”
“什么是三無產品?”“購買保健食品一定要認準‘藍帽子’標志”……今年暑假,在浦口區橋林街道百合社區,呂朋儒通過PPT課件,與社區居民分享了食品如何選購與保存。這群大學生志愿者利用專業所長開展食品安全和飲食健康知識科普,也獲得了居民們大力點贊。
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格局,需要全方位、廣覆蓋推進基層食品安全意識普及。“一老一小”群體對食安知識較為缺乏,因此成為食安志愿者的重點關注對象。
聚焦一老——呂朋儒和同學們深入社區為老人開展保健食品安全講座,并帶著食品安全相關宣傳資料,對老人強調采購過程中要看清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基本安全食品消費常識;關注一小——結合兒童日常生活介紹了食品標簽、健康飲食等食安小知識,大家為社區孩子們開展一堂堂生動形象的“食品安全”課。
“加強志愿服務的互動性也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呂朋儒說道。于是,大家通過手工制作、策劃互動小游戲等,幫助居民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了解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學習食品安全常識,讓“硬知識”“軟吸收”,更好地消除“一老一小”對食品安全的知識偏差。
“從方案制定到人員分工,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從物料制作到游戲設計,每個步驟大家都需動手參與。”在呂朋儒看來,組織一場志愿服務活動并非易事,諸如科普視頻等都是大家利用課余時間一點點剪輯而成。
在服務過程中,大家還結合“預制菜”等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設計與食品安全相關問卷調查,認真記錄調研情況,仔細聽取市民們對“舌尖安全”的看法。
理論結合實際,走向市場一線
除了科普工作,志愿者們還會化身“監管人員”,更加真切地理解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流程及其重要性。
通過校地合作,浦口區市場監管局為南工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涵蓋食品安全監管、食品相關投訴舉報處理、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等多類工作內容。在實習崗位上,更多像呂朋儒一樣的南工大學子穿上藍馬甲,在市場監管部門人員的帶領和指導下,對沿街超市、餐飲店開展實地監督檢查。
“證照公示信息齊全”“從業人員健康證明均在有效期內”“成品、半成品分開放置”“保健食品設置專區并有消費提示”……“我們結合理論授課內容,檢查餐飲店、食品銷售單位等。在實踐老師的指導下,還發現過散裝食品標簽不全、食品落地擺放等問題。”呂朋儒介紹,通過努力適應各個崗位的工作節奏,不僅學會了怎樣將專業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也明白了如何與各類商戶打交道、拉近距離。
“實習內容和大家日常飲食相關,通過用自己的專業力量帶動更多人去關注食品安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呂朋儒說道。
“我院師生將切實擔負起新時代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與健康中國建設賦予的責任與義務,堅持‘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宗旨,發揮學科優勢,在躬身實踐中施展才干,在服務社會中彰顯價值,為營造全社會關注食品安全、反對食品浪費的良好氛圍持續輸出青年力量。”學院團委老師李元梓說道。
一日三餐,柴米油鹽,萬家煙火升騰。千種食材,萬般口味,“食品安全”始終是關注的焦點。從課堂到食堂,長期的志愿服務也讓呂朋儒對食品安全領域有了全新的認知,明年將畢業的他,也有志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我們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是重要的補充力量。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才能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