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力筑牢食用農產品安全“防火墻” 連續兩年獲全省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快檢考核第一
本刊 訊 3月26日,記者從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于近期對全省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2020年快檢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及評價考核,廣州市繼2019年位列全省第一之后,再次榮登榜首。
據介紹,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嚴格按照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省、市的有關部署和要求,全力推進農貿市場(大型超市)檢測體系建設。目前,廣州市范圍內的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全部落實自檢,“肉、菜、魚”等消費量大的主要品種實行天天快檢,并及時公布檢測結果信息,市民的“菜籃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構建快檢新模式,壓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面對水產品、蔬菜和水果可能存在的農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等質量安全風險,如何實施有效監管,將有害劣質的農產品“堵”在市場門外?
就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當前食用農產品安全形勢,他們在強化日常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堅持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同時明確將督促指導農貿市場(大型超市)落實自檢工作作為突破口,強化農貿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主體責任落實,在全市范圍內強力推進農貿市場檢測體系與溯源體系的有效對接,并力求通過農貿市場的示范作用,帶動周邊小士多、食雜店等其他經營單位的監管,有效提升全市食品銷售行業的監管效能。
針對個別農貿市場存在的檢測室設備落后、檢測人員業務不熟練等問題,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積極爭取財政支持,以“財力支持+技術輔導+行政監督”運作方式,公開招標引入多家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探索推行以“市場開辦方自檢為主,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指導為輔,政府部門監督考核”的食用農產品快檢新模式。
據介紹,快檢新模式提高了市場自檢的準確性和主動性,同時也使監管部門擺脫繁瑣的“包辦”監管模式,促使全市農貿市場的快檢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劍指問題食用農產品,全力把好市場準入關
“每年我們都會結合以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快檢以及整體食品質量安全狀況,通過廣州市快檢平臺大數據分析,制定快檢產品統一參數,列出重點品種和重點項目,并適時調整,提高食用農產品不合格發現率,增強快檢工作效果。”
據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提高監管工作的及時性和靶向性,他們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快檢快篩的把關作用,提升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風險防控效能。
增加抽檢頻次。銷售量大的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被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增加快檢數量和抽檢頻次,15天內對場內經營戶實現一次全覆蓋抽檢。
倒逼責任落實。對快檢不合格的食用農產品,要求經營者暫停銷售,追查產品來源、去向,實現市場倒逼。一個季度內,3次快檢不合格的銷售者列為監督抽檢、專項檢查重點對象,嚴防問題食用農產品再次流入市場。
數據顯示,2020年,廣州市處理不合格食用農產品5.29萬公斤。
完善監督評價機制,提升“菜籃子”質量保障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全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監督考核“風向標”作用,委托廣州市食品檢驗所負責食用農產品快檢的評價工作,客觀分析判斷全市快檢狀況,查找薄弱環節,全力補齊短板弱項。
制度規范方面,制定快檢工作流程、操作細則等制度,開展“示范檢測室”創建,加強對快檢人員的實操培訓,提高企業食品安全自主檢驗檢測能力。
日常監督方面,抽調技術骨干成立快檢監督隊伍,抓好線上和線下現場量化考核,實現對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快檢的全年全覆蓋監督評價,以及組織開展技術服務機構與農貿市場的快檢技術比對,進一步提高問題發現率,提升快檢質量。
試劑評價方面,對快檢試劑產品的指標進行使用前評價、跟蹤性評價,選擇靈敏度高、效果穩定的試劑產品,確保全市農貿市場(大型超市)食用農產品快檢工作標準統一、質量保障。
據介紹,通過創新快檢模式,既督促食品銷售者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又強化了農貿市場檢測室(站)的運作,進一步確保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落到實處,推動全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積極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廣州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