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空氣質量成汽車“軟肋”
天氣潮濕悶熱,走進車內,迎接車主的常常是一股撲面而來的嗆鼻氣味。
“最近一段時間,每當進入車內,我總能聞到一股刺鼻氣味,家人對此也很頭疼。”消費者臧嚴的車子是2017年購買的,在他看來,一輛駕駛4年有余的車輛,早應不存在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然而,車內氣味物質揮發之持久,味道之濃郁,都遠超預期。
丙醛、苯并噻唑、2-甲基萘……看到這些專業名詞,是否讓你誤以為自己走進了化學實驗室?而這正是汽車在炎炎夏日送給車主的額外“驚喜”。
車內氣味為何揮之不去
事實上,有著類似經歷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
近日,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發布的一組關于車內氣味研究數據引發消費市場普遍關注。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已完成的10款主流車型氣味數據采集工作中發現,車內空氣質量在常溫環境表現良好,但在高溫環境下,會釋放多種氣體,其中不乏高風險氣味物質,對駕乘人員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以廣汽三菱歐藍德2020款 2.0L兩驅暢享版車型為例,該車型在常溫環境下僅釋放7種物質,而在高溫環境下釋放物質達19種,且釋放濃度呈倍數遞增。其中,在常溫環境零釋放的辛醛,在高溫環境下釋放倍數高達39.6倍,成為整車揮發高風險氣味最高物質。
調查顯示,在高溫環境下,所有被調查車型均檢測出丙醛、丁醛、壬醛三種高風險氣味物質,且揮發氣味物質濃度明顯升高。此外,乙醛、己醛等高風險氣味物質也是影響車內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源。
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外聘專家劉雪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單車型氣味物質多達上百種,不同車型因為原材料和生產工藝的不同,氣味物質組成千差萬別。而車內高風險氣味物質主要是由芳香烴類、醛類、酯類、醇類等物質組成。
據記者了解,包括壬醛、庚醛、苯甲醇在內多種高風險氣味物質會散發出柑橘香味、水果香味等芳香氣味,這類給人愉悅感的氣味物質,卻在悄然影響著人們身體健康。
劉雪峰表示,在很多消費者的認知中,往往認為只有刺鼻性氣味物質才會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實際上部分高風險氣味物質氣味并不刺鼻,甚至還有香味成分,但同樣給人體帶來危害,這需要引起消費者高度重視。“正是有著這樣的錯誤認知,讓人們在毫無察覺中就身處受污染的車內環境中,可能比刺鼻氣味更危險。”他說道。
其實,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中國消費者報》便與北京、南京、上海等21個城市的消費者組織,聯合國家標準起草單位之一的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院,開展了當時國內首次大規模汽車室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活動。通過對43款車型進行檢測分析,發現部分主流車型車內空氣質量表現不佳。在對16款歐系車型調查中,僅有一款車型獲得五星評價。
那么,這些有害氣味物質來自哪兒?
本次調查顯示,車內電子元器件、塑料配件、座椅等內飾部分都會產生異味。對于車企而言,關鍵在于將有害氣體物質控制在較低范圍內。據了解,車內裝飾使用的真皮、電鍍等,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產生有害物質。
車企重視但問題依舊
隨著消費者對于健康環保要求的提升,車內空氣質量已經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高品質用車需求,車企紛紛搶灘健康汽車領域,試圖帶給消費者更健康、安全的車內空氣質量。“綠色駕駛座艙”“大自然般新鮮空氣”等新車宣傳,成為吸引消費者的一大亮點。
2020年,多家汽車企業在量產車型上搭載了空氣凈化系統,以保證駕乘者車內健康。榮威推出三級漸進式健康防護系統,并推出車載紫外線消毒燈;比亞迪推出綠凈空氣質量智能優化系統;長安汽車則是搭載高效復合抗病毒過濾器;為了提升車內空氣防護等級,吉利汽車還啟動具備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車的研發工作。
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汽車企業大打“車內健康”牌,但并未改變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的感知。
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召回中心采信的第三方平臺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車內異味累計投訴量高達27728宗,呈持續上升態勢。
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車內健康涵蓋空氣質量、顆粒物過濾、靜音、無害材質、防輻射、抗菌抑菌(微生物)、防過敏等領域,其中車內異味是消費者對于車型健康品質的第一印象。“目前,車企對車內空氣質量提升主要集中于顆粒物過濾、無害材質、抗菌抑菌方面,而車內空氣質量受到多方面原因影響,需要車企多措并舉改變車內空氣質量整體局面。”他說道。
宋廣生表示,車企若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生產和研發體系方面花費功夫,比如從材料選擇上,選用無污染優質材料,以此改變被動提升車內空氣的做法。否則,搭載再高級別的空氣凈化系統也無法改善車內空氣質量。
此外,部分車企采取的出廠檢測措施也是降低車內空氣污染的重要方式。記者了解到,沃爾沃和奧迪專門成立“鼻子小組”,專門對車內異味物質來源進行研究,嚴格控制容易揮發有害氣體物質的零部件使用。
強制性國標缺席
改善車內空氣質量,需要標準規范。
據記者了解,由環保部和原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制定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規定了車內空氣中苯、甲苯、甲醛等濃度要求,已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到現在,《指南》實施已近十年。
宋廣生表示,鑒于市場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關注,《指南》的實施推動了國內汽車企業開始引入綠色環保生產概念,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具有歷史性意義,填補了我國車內空氣質量相關標準的空白。
不過,《指南》屬于推薦性標準,我國目前尚未出臺有關車內空氣質量的強制性標準。
缺少強制性國標,使得部分車企不太重視車內空氣質量問題,同時也讓不少技術較為薄弱的車企無從下手。
劉雪峰表示,由于車內氣味溯源耗費時間長、實驗成本高、技術難度大的特點,很多車企無法滿足管控要求。此外,車企尚未建立全面的氣味物質數據庫,難以支撐氣味解析工作。
車內高風險氣味物質危害有多大
相關調查顯示,車內高風險氣味物質主要是由芳香烴類、醛類、酯類等物質組成。除了人們熟悉的甲醛、乙醛和二甲苯,還有哪些物質會給人體帶來危害呢?
丙醛:低濃度接觸對眼、鼻有刺激性。高濃度接觸會產生麻醉作用,引起支氣管炎、肺炎、肺水腫,可致眼、皮膚灼傷。
丁醛:對眼、呼吸道黏膜及皮膚有強烈刺激性。吸入可引起喉、支氣管的炎癥、水腫和痙攣,化學性肺炎,肺水腫,并出現麻醉作用。長期或反復接觸對個別敏感者可引起變態反應。
壬醛:因壬醛具有強烈的甜橙氣味,所以容易被消費者所忽視。壬醛對眼睛、呼吸系統和皮膚有刺激性。當人體吸入濃度較高的壬醛后,對皮膚有較為嚴重的刺激作用。
己醛:本次調查中,多款車型在高溫環境下釋放倍數最高的高風險氣味物質就是己醛。吸入或經皮膚吸收后對身體有害。其蒸氣或霧對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引起咳嗽、流淚、流涎;個別人會出現惡心、頭痛、胸骨后疼痛和呼吸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