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資時代,中外股東再上演權力爭奪戰
核心提示:汽車產業變革助推了合資公司股權加速重構。
近日,外媒報道稱大眾集團正在與江淮汽車洽談收購后者在合肥的一家工廠,以擴大其在華的電動車業務規模,但此舉引發了大眾在華另外兩家合作伙伴的不滿。之后,蓋世汽車聯系大眾中國公關部求證,對方稱對此并不知情,目前沒有官方回應。
雖然大眾汽車集團對此事尚未發布任何官方聲明,但其試圖通過電動化戰略擴大在華市場份額并在合資公司中擁有更多話語權的目的已顯而易見。另外,隨著“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2家的限制”這一政策的臨近,后合資時代下,合資公司中外股東將再上演一場關于話語權的爭奪戰。
大眾的野心:掌控合資公司股權,為規模進軍電氣化鋪路
去年,大眾汽車入股江汽控股,掌控后者50%股權,同時增資合資公司江淮大眾股份至75%,完成對江淮大眾的控股,并將其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大眾汽車完成這一布局的目的就是為其在華大規模進軍電氣化領域鋪路。
大眾方面曾宣布,在大眾中國投資獲得江淮大眾75%股權后,大眾集團將授予合資公司大眾集團旗下的主流品牌及一系列新能源產品,且合資公司將在2029年達到年產量35-40萬輛。與此同時,大眾汽車還將原本擬定的2025年生產100萬輛電動汽車的計劃提前到2023年實現。今年年初,大眾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2021年度媒體溝通會上指出,“今年,大眾汽車集團計劃交付100萬輛電動汽車,最遲在2025年躋身電動車市場全球龍頭。”
大眾汽車電氣化布局提速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市場的支持。2018年,大眾汽車集團推出了電動汽車MEB平臺;2020年,MEB工廠分別在上汽大眾安亭和一汽-大眾佛山工廠落成。今年則是大眾汽車在華的電動化元年,隨著ID.4和ID.6的國產車型在南北大眾相繼投產,ID.系列產品在純電動車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據大眾中國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ID.家族8月交付量突破7000輛,環比7月增長20.9%。
在南北大眾導入MEB平臺及產品只是大眾電動化戰略的開端,其在合資公司大眾汽車(安徽)中還有更為宏大的布局。在前不久召開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迪斯在演講中表示,大眾汽車(安徽)是集團旗下非常關鍵的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未來將成為大眾全新一代機電一體化平臺架構(SSP可擴展系統平臺)的本土生產基地。據了解,SSP平臺以汽車電子、軟件和計算機系統作為核心,能夠支持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就是說,隨著智能電動時代的到來,SSP平臺的潛力遠超MEB平臺。
根據大眾汽車集團的規劃,其2025年在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產能將達到150萬輛,占集團在中國市場總產量的20%-25%。按照規劃,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將對江淮汽車乘用車二工廠進行改擴建,一期產能35萬輛,首款車型將在2023年投產。按此預測,大眾2025年在中國的150萬輛電動汽車產能中,將有相當一部分由大眾汽車安徽公司貢獻。
后合資時代,中方如何掌控合資公司話語權?
現階段,大眾汽車看中的是中國廣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前景,以及藏在這一光明前景背后的豐厚利潤。早在2019年大眾汽車集團方面就曾放出計劃增持中國合資企業股份的消息,但這一舉動激怒了上汽集團等合資伙伴。在大眾汽車增持江淮大眾股份之際,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曾對外表示,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已有30多年合作歷史,雙方的戰略合作不會受此影響。這一回應預示著上汽集團作為中方代表在合資公司股權事宜中采取強硬態度,也打消了人們對上汽大眾股權變更的猜測。
“在汽車產業合資公司股比限制即將取消的大背景下,外資車企控股合資公司已成為大勢所趨,畢竟華晨寶馬在這方面已經開了先例,但大眾在華的兩家合資伙伴一汽和上汽在合資公司股權結構中依據不會做出讓步,這也說明這兩家中方代表如今的實力和在汽車產業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一位汽車行業觀察人士表示。
如果說外資車企迎著智能電動的風口想要在中國市場重新分配股權以贏得更多話語權,那么,中國品牌早已瞅準時機想要借助這股東風實現“彎道超車”。就一汽和上汽來說,其各自在新能源領域早已有所布局,如今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汽車今年8月取得了7.08萬輛的銷量成績,同比增速高達171.2%;而一汽自從實施振興紅旗計劃后,該品牌銷量大增,今年前8個月累計銷量突破18萬輛,在新能源領域也有多款高端產品布局。
不得不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讓原本已經固化的車市格局開始動搖,頭部合資車企走下神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從今年前8個月的銷量來看,德系車的市場份額已經下滑至21.8%,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升至42.8%,這一現象背后不能不說沒有新能源市場持續爆發的功勞。
迎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風口,自主車企也開始將更多資源往自身品牌方面傾斜,如上汽在推出智己汽車后,近期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超過27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銷量將超過182萬輛。而中國一汽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紅旗品牌銷量超過百萬輛、自主品牌超過200萬輛、新能源汽車超過100萬輛的宏偉目標。
“雖然自主車企在市場占有率和利潤方面現階段還較大程度上依賴合資企業,但隨著各自研發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前瞻領域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具備的先發優勢,使得其對合資企業的依賴正逐步降低。”蓋世汽車研究院資深分析師指出。
汽車產業變革助推了合資公司股權加速重構,在這場關乎合資公司主導權的爭奪戰中,自主弱勢車企的話語權越來越弱,而只有具備較強資金和技術實力的中方代表,才能再次在合資公司中贏得與外方平起平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