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造車潮起 百億級汽車芯片市場誰是最大贏家?
大廠造車潮起 百億級汽車芯片市場誰是最大贏家?
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大廠紛紛下場造車。
近日,華為以1.88億元競得東莞松山湖26萬平方米工業用地,產業類型為智能汽車部件制造。另一頭,小米也在加快汽車業務布局,啟信寶數據顯示,埃泰克汽車電子(蕪湖)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為股東,后者正是小米的關聯公司。
蘋果公司日前也傳來造車的消息。有媒體透露,蘋果將在2025年推出一款完全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并稱半導體平臺的突破是蘋果此次造車計劃的關鍵。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汽車行業,刺激A股汽車芯片股集體走強。近一周,東財汽車芯片板塊整體漲幅超5%,個股方面,揚杰科技、四維圖新、新潔能等近一月累計漲幅超30%,全志科技、聞泰科技、博通集成等也紛紛大漲。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此前在報告中指出,各大消費電子公司已紛紛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該市場的旺盛需求可見一斑。加之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更進一步帶動汽車半導體需求大幅度增長,市場前景不言而喻。
手機巨頭“下場”造車
蘋果不僅在手機領域引領著風潮,在其他創新技術方面也有著風向標的作用。蘋果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也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目前的公開消息來看,早在2014年,蘋果就啟動了代號為“泰坦”的造車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與特斯拉抗衡的新能源汽車。為此,蘋果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將克萊斯勒、特斯拉、福特等多家公司的動力測試和混合動力系統工程師挖走,組建成了一支有1000位員工的團隊。
然而,蘋果的造車計劃并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延續,隨著員工的離職,蘋果不得不暫緩造車,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日益爆發,蘋果公司也按捺不住。近日有報道稱,蘋果決定不再推遲造車項目,并恢復汽車研發中心,開始處理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涉及的文件。該報道稱,蘋果公司在其汽車項目上有了重大突破,并將研發重點轉向全自動駕駛技術,目標是在2025年前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通過智慧芽全球專利數據庫檢索可知,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已有諸多技術儲備。
截至最新,蘋果公司在全球126個國家/地區中,共有2800余件汽車領域的專利申請。其中,在專利狀態的分布上,有效專利近60%,共1600余件。而在專利類型上,95%以上為發明專利,展現出了較高的技術創新水平。從專利的整體趨勢看,蘋果公司在該領域內的技術專利申請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近幾年的平均專利申請量約為227件/年。由于專利公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2020-2021年間的專利申請量未來可能還會有所增加。
進一步來看,蘋果當前在汽車領域的專利布局主要專注于圖形用戶界面、傳感器、處理器、顯示屏幕、無線通信等技術領域。
而宣稱“不造車”的華為,將自身定位為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并已將智能汽車業務作為當前布局重點之一。
據天風證券數據,2020年華為智能汽車BU部門研發投入超5億美元,2021年擬投入超10億美元,用于智能汽車領域的產品及技術研發。
今年9月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運營官王軍介紹,目前華為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產品,包括MDC(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激光雷達、鴻蒙車機OS、AR-HUD、多合一動力總成等產品。
小米“造車”的版圖也在持續擴大。除了斥資100億成立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外,近年來,小米還不斷集中投資、收購產業鏈公司,“自研”、“收購”多管齊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公開的小米系智能汽車領域投資超過40起,其中包括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如珠海冠宇、贛鋒鋰業、蜂巢能源、中航鋰電;超過20家智能駕駛相關企業,包括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幾何伙伴,自動駕駛相關方案縱目科技和愛泊車等,以及半導體制造商如比亞迪半導體、易兆微電子等。
不難發現,造車門檻正在降低,科技公司相繼開啟跨界合作。市場普遍認為,手機巨頭軟硬件積累扎實,對汽車電子而言是“降維打擊”,有望成為未來智能汽車軟硬件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汽車芯片鏖戰開啟
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日前在廣州車展開幕式上表示,汽車電動化帶來百年未有的大變革,產業供應鏈體系發生重構。在半導體領域,電動車對半導體的需求相較傳統車對半導體的需求增加5-10倍。但是因為“缺芯”,全球大約700萬電動車沒有生產。電動車是上半場,智能車是下半場,智能車對半導體的需求更大。
根據Gartner預測的數據,2024年單輛汽車中的半導體價值有望超過1000美元,中國2025年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600萬-700萬輛,經測算中國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62.8億-73.2億美元。汽車半導體包含功率、控制芯片、傳感器等。
MCU(微控制單元)類最常見,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都會使用,比如動力總成、ESP(車身控制)、信息娛樂、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發動機控制單元(ECU)、雨刷、車窗、電動座椅、空調等控制單元。
據相關研究,在傳統燃油車中,MCU價值占比最高,達到23%;其次為功率半導體,達到21%;傳感器排名第三,占比為13%。
而在純電動汽車中,因為動力系統由內燃機過渡為電驅動系統,傳統機械結構的動力系統被電動機和電控系統取代,其中電控系統需要大量的逆變器,對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產生了大量需求,所以推動了功率半導體在純電動車的價值占比大幅提升至55%,MCU和傳感器價值占比分別為11%和7%。
先來看控制芯片,MCU可以分為消費級、工業級、車規級和軍工級四個大類,技術難度與要求依次增加。與消費級MCU比較,車規級MCU對產品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與工作溫度范圍等都要求更高。
正因為車規級芯片的技術難度更高,在缺芯潮中,汽車行業才會成為重災區。而國內車規級MCU廠商少之又少,又加劇了國內汽車芯片的稀缺。
中國MCU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為瑞薩,達17%。其中,MCU廠商主要是外資企業,如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恩智浦、英飛凌等,國內廠商占比較少,以兆易創新、士蘭微為代表。
IGBT廣泛應用于電動車、光伏、工控等領域。在電動車領域,應用在電控、空調與熱管理、充電系統三大主要場景。與車規級MCU產品類似,我國IGBT市場長期被英飛凌等歐日廠商主導,2020年時自給率不足20%。
根據產業調研,本土廠商IGBT廠商中具備已通過車廠認證并實現大規模出貨的包括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時代電氣、士蘭微等。此外新潔能、揚杰科技、聞泰科技等廠商也正積極布局。
在汽車傳感器方面,自動駕駛的加速滲透是推動其需求增長的關鍵。當前主流傳感器主要包括毫米波雷達、車載攝像頭以及超聲波雷達。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攝像頭鏡頭企業舜宇光學科技、聯創電子,CMOS傳感器企業韋爾股份等。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從上述三大類汽車芯片在新能源汽車中的需求以及國產化率水平看,IGBT和MCU的市場空間或更被看好。